薛愚: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938-1939年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45-1946年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校长、教授。他毕生致力于药学教育事业,提出药学教育“三三”制观点,编著我国第一部医药院校专用教材《医用有机化学》,培养了大批中国的药学人才。他还从事大量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他对中国的药学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药学教育事业奠基者之一。
薛愚,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894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襄阳,卒于1988年。出身于贫农家庭。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在外祖父的资助下读了3年私塾,后进入峪山街教会办的免费学堂,由于学习成绩出众,被保送到樊城(今襄樊)教会办的鸿文学校。1920年薛愚中学毕业,鸿文学校资助2名毕业生上大学,他被选中,并考取了齐鲁大学化学系。1925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同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1930年,薛愚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留学法国,随巴黎药学院著名教授、药师布赖德(M.Bridel)学习深造,193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前他到英国做了短期参观访问。回国后,他投身教育事业,然而由于他的思想进步,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所以屡遭解雇、撤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于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同德医学院、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任教。1938年,薛愚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兼任教务长,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1939年,他到成都齐鲁大学任教,作为负责人筹建化学系,并讲授有机化学,还创建了4年制的药学系。1945年春,国民党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电请薛愚到重庆出任国立药专校长。抗战胜利后,在薛愚的争取下,国立药专“复员”南京。1946年薛愚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1年后,任药学系系主任兼附设药厂厂长。他聘请当时留学归国的教授王序、楼之岑、诚静客等,使师资队伍不断扩大,还建起了药学实验楼,添置仪器设备,扩充图书馆,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药学系日益壮大。可惜,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撤消了系主任职务。1979年右派帽子去掉后,他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名誉系主任。
薛愚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薛愚从事教学工作60年,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曾讲授过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药剂学、调剂学、药学概论等。在药学教育与药学建设理论方面,他提出“三三制”(三级制、三系制、三关制)办学观点,对当时药学界有较大影响。1983年,89高龄的薛愚写出了“对中国药学教育的设想”一文,就中国药学教育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学术研究方面,薛愚是中国较早应用化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学者之一。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从中药醉鱼草中提得醉鱼草素甲及醉鱼草素乙,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曾对许多中草药如川芎、汉木鳖子等进行化学提取、成分分析与鉴定,并结合药理实验进行药效研究。他对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研究较多,曾设计了简易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器,测定四川产的60余种中药如木香、白芷等挥发性成分含量测定及理化性质鉴定与抑菌活性等研究。
薛愚潜心钻研,不倦著述,先后编著了《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实验教程》、《实用有机药物化学》、《医用有机化学》等实用性强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十年浩劫之后,85岁的薛愚仍主编了《中国药学史料》一书,该书被认为是国内药学史方面填补空白的著作。
薛愚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90高龄时还努力整理有关资料,为中国药学会的发展做出大量工作。 (作者:宋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