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民族医药工业的开拓者:沈家祥院士

发布时间:2011-11-07 浏览人数:1130
    2011-11-07 22:30:37  

沈家祥:药物化学家。1938-1942年在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学习。多年来致力于我国的医药科学研究和开发事业,为我国医药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进行了氯霉素的全合成研究和生产开发,维生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合成研究和生产开发,以及天然药物合成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沈家祥,19211111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2年,他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kk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A的类似物研究,1949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他谢绝了英国某制药公司的挽留,启程回国。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兼任大连工学院(现名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在选定科研课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主持氯霉素的工业试制,以应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急需。他和他的同事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新合成路线,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此后,他与合作者还完成了合霉素的旋光体分拆和合成方法的全面改造,进行了维生素A12DD3以及乙烯酮和双乙烯酮的工业生产研究,亲自指导和参与了以甾体激素类药物为主的一些研究课题。“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家祥被下放,他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完成了三烯高诺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70年代中期以后,他恢复了副总工程师职务,开始了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的新药研究工作,并于1976年,完成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鹤草酚的全合成。

1978年,他参加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技术引进工作。1981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药物科学院筹备处负责人,成立了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吸引了一大批新药研究工作人员。1983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参与全系统的科技决策和外事工作。

他曾先后担任过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和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此外,他还长期在中国药学会任职,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起,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起,担任中国-西尔基金会董事。由于他在药物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国际药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于1983年被选入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为通讯院士,他的名字被载入美国ABI编的名人录。

50年代起,他曾先后被聘任为轻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和抗生素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兼名词组负责人;1981年起,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药学分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1984年起,应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组长。在这些机构中他尽责尽力,为发展祖国医药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现在,沈家祥仍在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地刻苦工作着。                    (作者:张佩琢、张红)

 

版权所有 © 中国药科大学 苏ICP备05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