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承业:两弹一星功臣。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力于萃取剂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获美国专利两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3项。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袁承业,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上虞县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国CNRS配位化学所、尼斯大学、澳大利亚南威尔斯州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并先后为国际学术刊物《磷与硫》《杂原子化学》及《溶剂与萃取》的编委。
袁承业自幼喜欢有机化学,特别是合成药物化学。虽然当时学校的实验条件极差,做实验时用木炭炉加热,高位槽盛井水,但还是积极认真地做实验写报告。由于袁承业父亲当时在天原化工厂主持化工研究所工作,所以袁承业可以利用假期在有水电的实验室工作。袁承业做的第一个实验是合成新的杀虫剂DDT。
1951年袁承业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去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5年获得科学副博土学位。1956年回国后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下半年组建了多肽合成小组。1958年后曾从事过电离辐射防护及织物防毒浸渍剂的研究。后根据上级下达任务,组织及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研究成功的两种核燃料萃取剂先后在实验厂中试,然后分别组织生产,在我国两弹一星任务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围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其研制的P507成功应用于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及钴、镍分离,并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近20年来,袁承业课题组积极开展具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并结合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以细胞凋亡为基础研究出有关治疗重要疾患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就袁承业所从事的几项研究课题来说,学科跨度大,成绩丰硕,这主要是袁承业对这些工作有兴趣。在袁承业的工作经历中,有些想法是半夜里产生的,袁承业马上起来,随手把它记下来,以免忘记。想法往往是很宝贵的,但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对研究工作有了兴趣和经常思考才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于袁承业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几十年来养成了每周、每月制订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的习惯。每逢周末,要制订下周的计划,并检查本周执行的情况,积累起来,便可从每月总结中反映出自己工作的成绩,也可发现不足的地方。对怀疑的数据他必定要组织重复试验,有的关键数据不是重复一遍就可以,而要重复三五次,以力求正确。
凭借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袁承业顺利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获美国专利两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3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作者:何超群、许文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