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自康复患者血浆的病毒“克星”— 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二
视觉中国供图 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没有特效药成为许多人“谈冠色变”的重要原因。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进展情况引发各界关注,其中,血浆疗法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再次被“划重点”。 “在2月份,我们发出了‘千人献浆救千人’的号召,截至目前,全国已经采集了超过2000份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超过了700例,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 而“血清(血浆)疗法”的升级版——免疫球蛋白也被提及:目前已研发出静注

科技日报|干细胞疗法:让失控的免疫系统安静下来——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三
视觉中国供图 截至4月27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病例超280万。与持续攀升的感染人数相比,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国家医疗资源不堪重负,抢救危重病人缺少特效药。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有效性临床研究”等多个有关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在武汉已经完成超过200例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 间充质干

光明日报|重视医药教育 助力健康中国——访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披甲、逆行出征,成为新时代最闪亮的英雄。作为医学、药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健康挑战,如何提升全社会对医药学重要性的认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来学医药,提升我国的医药学教育水平?”来茂德是德国科学院最早的五位中国籍院士之一,曾经是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大学最年轻的副校长,2013年出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长。他对中国医药教育的认识非常深刻。 社会要重新认识医学的重要性 来茂德说,正所谓“大疫之中有大医”。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都经历过与传染

4月29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云会议”正在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的会议中心进行着,而“云端”那头的参会人员正是湖北医药学院的校方代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苏鄂两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从战疫一线蔓延至两地的各单位各部门。 此时,苏鄂两地同时举行的是中国药科大学和湖北医药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启动视频会。据悉,中国药科大学进入首批“一帮一”高校名单并结对帮扶湖北医药学院,成为江苏省首批入选的两所高校之一。 会上,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正华,湖北医药学院党委常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