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兴药为民济苍生;火传薪继,八秩学府荡弦歌。
深秋的中国药科大学,硕果累累,喜庆瑞祥。11月16日,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中国药科大学在六朝古都南京迎来了她八十岁的生日,众多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相聚药大,同叙情谊,共襄盛典!
16日上午十时,中国药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暨“双一流”建设大会在江宁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千余名海内外校友、师生与来自教育部,工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来宾们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载入药大发展史册的神圣时刻。大会由校党委书记徐慧主持。
徐慧书记首先介绍了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永忠,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许津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局长齐谋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邵明立,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鹤镛,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文周,江苏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沙人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全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坦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以及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德国科学院院士、校长来茂德。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慧书记宣布中国药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暨“双一流”建设大会正式开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首选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我校发来的批示。在批示中,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国药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建校8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兴药为民,荣校报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产出了一系列优秀科技成果,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积极弘扬优秀传统,主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育国家栋梁、促学术进步、引社会方向、谋人类福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讲话。他对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指出中国药科大学在八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精研学术,哺育英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医药人才摇篮”。全体师生员工奋发努力,善抓机遇,围绕高水平的药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正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桑国卫院士表示,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衷心希望中国药科大学全体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牢记弘扬神农伟业的光荣使命,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宣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贺信并讲话。他表示,80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始终坚持特色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代表国家食药总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国家食药总局与中国药科大学渊源深厚、关系密切,近年来双方也开展了多项合作,今后国家食药总局将一如既往地关心、重视和支持中国药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并祝愿中国药科大学未来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随后,大会宣读了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省长石泰峰、省政协主席张连珍的贺信。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讲话。马秋林副省长表示,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紧紧围绕江苏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开展服务,为江苏的生物医药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表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今后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药科大学的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希望中国药科大学按照中央“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决策部署,力争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转达了工信部辛国斌副部长的祝贺,对中国药科大学多年来对工信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表示工信部将加强与中国药科大学的合作,积极做好国家药物政策与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共建工作,并祝愿中国药科大学继续砥砺前行,人才辈出,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校长来茂德以《不忘初心,再创辉煌》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来校长回顾了药大八十载风雨沧桑、硕果累累的办学历程。看着大屏上一张张切换的图片由黑白到彩色,校园由单调到多彩,学校各项事业由创校初期的几多艰难到如今事业发展的蒸蒸日上,校友们满怀深情、热泪盈眶。
来校长表示,重温80年的发展历程,学校虽几更校名,几迁校址,仍坚持信仰,不忘初心,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药大在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中担当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来校长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一代代药大人的艰苦奋斗,他代表学校向国家有关部委、江苏省委省政府,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药科大学发展的海内外同仁、社会各界朋友以及广大校友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所有曾经和正在为学校的繁荣发展孜孜不倦、矢志不渝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来校长指出,八秩华诞是药大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的重要里程碑,当前,学校正处于实现“两阶段、三步走”战略部署中的关键时期,宏伟的蓝图正徐徐展开,目标在前,重任在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中国药科大学要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满怀信心地向着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药学高等学府”的愿景持续发力,化共识为力量,不忘初心,再创辉煌,在实现医药强国梦、推动人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院长Prof. Henry J. Mann作为国内外兄弟院校代表致辞,对药大八十年来取得的光辉成绩表示祝贺,对兄弟院校间的深厚情谊表示珍惜,并祝愿中国药科大学人才辈出、前程似锦、再创辉煌。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长江学者郝海平等三代师生以VCR的形式为母校送上生日祝福,在对母校“精业济群”校训的理解阐述之中将母校之情、师生之情和对药学事业的热爱之情娓娓道来。视频中,三位校友讲述了自己在药大求学任教、与药大结缘的经历,回想了学生时期的点滴师生情谊和在药大工作至今的深厚感情,号召全体年轻的药大人继承校训精神和老一辈药学人的精神品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满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八十名教师、学生、校友代表集体献词,表达“承精业济群之志,创八秩药大新篇”的浩浩决心。“伟哉药大,济群荣耀八十载。壮哉药大,魂牵药香五千年!济民经世,弘扬神农伟业,同心同德,建树万世之功!祝福祖国,四海同昌!祝福药大,再创辉煌!”几代药大人同时发出了心中共同的情怀、自信和豪情,坚定的呐喊和铿锵有力的口号响彻会场上空, 全场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徐慧书记在主持讲话中强调,八十华章,砥砺前行,乘风破浪,再创辉煌,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将汇聚全体药大人的智慧和力量,承继精业济群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设国际知名、以药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健康中国”事业再添新功,全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在全场同唱校歌声中,中国药科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暨“双一流”建设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落下帷幕。
共襄八秩盛典,同谱美好华章,无数澎湃的药大心在此刻共同跳动。中国药科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暨“双一流”建设大会是中国药科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崭新起点,也是中国药学高等教育的一次璀璨盛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药大人在寻根溯源、感恩回馈的同时,必将继承传统、续写辉煌、乘风破浪、宏图再展,朝着建设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苍生!看昨日,栉风沐雨,兴药强国济沧海;观今朝,继往开来,八秩学府誉四方;瞻未来,钟山百草书华章,神农伟业续辉煌!
校党委书记徐慧主持大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讲话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宣读总局贺信并讲话
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讲话
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宣读贺信
校长来茂德发表主题演讲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代表国内兄弟院校致辞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院院长Prof. Henry J. Mann代表国外兄弟院校致辞
三代师生畅谈校训精神
八十名师生校友代表集体献词
大会现场(一)
大会现场(二)
大会现场(三)
大会现场(四)
大会现场俯瞰
(供稿单位:宣传部,撰写人:刘华,摄影:杨敬强、崔嘉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