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中国江苏网|聚焦“卡脖子”难题,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团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发布时间:2023-05-31 浏览人数:542
    2023-05-31 00:00:00  

        20235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领衔的中国药科大学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喜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

        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2000年之前,我国主要以仿制国外药物,实现国产化为主;20002020年,进入模仿创新阶段,直到2020年开始,我国医药行业才逐步加强原始创新意识,从“跟跑”向“并跑”进而向“领跑”跨越,以精准靶向的创新药物研发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热点。在这其中,药物代谢动力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贯穿药物发现、开发和临床应用全过程的重要学科,应用广泛。记者联系采访王广基时,他介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是决定化合物能否成药的关键。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能够促进创新药的开发,推动精准用药,使药物更精准地进入靶点,从而产生最好的疗效。”

        当前,王广基团队已在国内建立了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靶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理论,实现药代动力学从“宏观”血浆到“微观”细胞突破,并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药代药效研究及成药性评价体系,实现药代动力学研究从“传统化、中、生药物”到“活细胞药物”的变革。 

        中药博大精深,在体内易发生广泛代谢,中药药效往往是其所含众多化学成分及各类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因此药效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是中药现代化的难点,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

        “中药的作用特色是标本兼治,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主要通过机体调节解决临床症状。”王广基介绍。针对中药复杂组分检测难、代谢途径鉴定难、物质基础解析难等关键卡脖子问题,团队通过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纵贯研究体系,揭示中药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解决了中药体内过程“黑箱”难题。“长期用药后,机体功能已经改善,停药后依然可以维持同样的治疗效果。”此外,团队还从中药中发掘了可以快速抗抑郁新药ZH01

        “我们还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转化为干细胞药物,让治疗更加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如今,这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狼疮肾炎的干细胞产品已进入II临床阶段。

        在解决学科“卡脖子”问题外,团队还积极发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地企共建,推动关键技术以及原创成果的落地,牵头建立了“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助力打造医药产业地标“江宁药谷”,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此次团队获颁“全国创新争先奖”,王广基看着团队中的年轻人很感慨。“我经常和学生说,‘成功来自于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药学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要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希望有更多创新人才加入,为创新药物、推动医疗进步奉献力量。

来源:2023年5月30日 中国江苏网

通讯员:姜晨  记者:徐春晖、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