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药科大学兴药论坛·第二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南京开幕

2024-01-22 308

        什么是化学蛋白质组学?当化学蛋白质组学遇见药物发现,二者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相较于传统药物发现思路,化学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在新药发现中的独特魅力在哪里?为积极促进药学、生物学、化学的跨学科融合,拓展和整合靶标发现新技术与基于新靶标进行药物设计的创新药物研发全链条,114日至15日,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兴药论坛·第二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慕尼黑工业大学Bernhard Kuster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Bernd Wollscheid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等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名顶尖科学家和精英学者齐聚一堂。研讨会由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慧教授主持。

        14日上午,中国药科大学兴药论坛·第二届化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发现国际研讨会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的来访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该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现状,以及在推进和引领全球医药教育改革、服务人类健康等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化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物发现领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加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平台,希望在座专家学者秉承全球合作、文化交流和共同发现的精神,为药物发现领域的变革性进步铺平道路,为全球医药事业的未来留下持久的影响。

        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重点推介了该校的人才政策,诚邀海内外药学、中药学、生命科学、医学、信息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中国药大,共襄神农伟业!

        期间,慕尼黑工业大学Bernhard Kuster教授、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Bernd Wollscheid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分别以“Understanding how drugs work using proteomics ”“Metabolic bionics guided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discover”“Leveraging surfaceome nanoscale organization for theranostics”“Programming and reprogramming of aging”为题作主题报告,给与会代表们奉上了一道道精彩纷呈的学术大餐。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深圳湾实验室、Pelago Bioscience公司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化学蛋白质组学助力药物设计、新型治疗靶点、新兴化学蛋白质组技术、化学蛋白质组图谱等主题,重点分享交流了化学蛋白质组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创新,并深入探讨如何将前沿技术整合到药物设计管线,推进新靶标和新药物的临床转化。

        据介绍,蛋白质是构成生物系统的重要活性成分,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表达水平和功能的紊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人类致力于设计药物,靶向性地从不同层面调控蛋白质的构象、功能、表达水平等,期望使紊乱的细胞、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尽管目前研究发现与疾病有关的蛋白众多,但是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所针对的靶点尚不足1000个,因此挖掘蛋白的成药性尤为重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叶慧教授坦言,化学蛋白组学是一门融合化学、蛋白组学、生物学、信息学的交叉研究学科,是重新定义化合物的功能、探索蛋白质的可成药位点、发现新的化合物-结合靶标作用关系的有力工具,为发现新的药物靶标,继而设计创新药物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次会议凝聚了领域内国际、国内研究力量,为打通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壁垒,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直通车。

        据悉,医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中国药科大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和破解新药研发难题的重要推动引擎。该校努力将更多的学术资源转化为医药企业的市场资源,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融合,为医药科研创新链、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是中国药科大学有组织科研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为学校延揽海内外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学者搭建了良好平台,扩大了学校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来源:2024年01月16日 新华网

通讯员:姜晨、周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