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精准扶贫故事走进药大思政课 4位教授“接力”助贫困县摘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想回馈社会,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在上周举行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开幕式暨“我读马列经典”中国药科大学专场活动上,药大4位先后前往陕西镇坪县挂职副县长的教授用他们的扶贫故事,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扎实走访调研,高速公路开工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森林覆盖率86.4%,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土地有40多万亩,适宜种植的中药材达400余种,这样一个难得的“中药宝库”却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
“镇坪县是当时全市唯一不通二级公路的偏远县。我从南京出发,抵达安康之后需要坐4个小时汽车到镇坪,一路穿过无数个山间隧道,有时还会遇上山体滑坡,路途艰辛让人心有余悸。”2013年初,廖建民成为学校委派去镇坪县挂职的第一任副县长,1年里,他走过凹凸不平的山路、陡峭山壁上开凿的小道、用大树搭成的小桥,访遍了全县7个乡镇58个村,进行充分调研。
2014年初,陈永法教授到镇坪接替了廖建民的工作。“要想富先修路”,在廖建民调研的基础上,陈永法与校领导先后5次向陕西省委省政府“进谏”。这一建议最终得到采纳,镇坪境内高速公路随后开工,今年年底就将通车。
“我觉得,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一种情怀,都要有踏踏实实、能吃苦的精神。”廖建民对学生们说,当你真正投身到一件事情当中,专注于这件事情时,会发现,它对你是一种历练。
利用专业知识,种植生产全面开花
在2016年到任镇坪县接替陈永法工作的张剑教授看来,“要想有济世救群的本领,必须学好专业知识”。
他说,镇坪县有相当多的药材品种都是待开发状态,缺乏科研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如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关键。于是,他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户开展中药材的种植、开发,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授课,协调江苏省药用植物园共建了“镇坪道地药材园”。
张剑还自己租地建试验田,种植黄连、玄参等17种中药材,测算出品种选育、规范种植、质量控制等一整套科研数据,建立了多种高经济价值中药材的快速繁殖体系。
2017年8月,在张剑的推动下,镇坪县最大的港资项目——陕西安康普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项目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2亿元。2017年底,镇坪县计划脱贫的6个村661户2110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对学生来说,尤其是研究生,要想将来有所作为,都应当尽可能地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张剑说。
引进外部资源,20多家药企签下合作协议
2018年初到任镇坪县的张朝凤教授谈到自己的扶贫经历时,则希望学生的格局能够变大一些,“‘为家为国’并不是空话,你真的可以用自身的知识、资源、能力去改变一些现状。”
“整个项目推进的时候,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老百姓是不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换一种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把它推行下去。”张朝凤说。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促成镇坪人员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40余家知名医药企业考察洽谈,促成广药集团、金陵制药、正大天晴等30多家知名制药企业赴镇坪考察洽谈。南京正大天晴等20余家知名制药企业与镇坪县签订了中药材等农产品购销、捐资投资等合作协议。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江苏常州方圆制药等境内外6家企业落户镇坪,先后到账资金约1.1亿元人民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张剑感慨道,“在镇坪,我遭遇了山洪、泥石流、大雪封山等自然灾害,甚至经历过生死的考验,但看到一批批贫困户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4位教授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在大山里奋斗青春,展现了药大人胸怀崇高理想,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情怀与担当。”中国药科大学校研究生会主席樊慧芳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作为新时代青年,她将以4位教授为榜样,在他们的感召下,在校多学知识,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通讯员:姜晨 记者:钱红艳、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