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放弃沿海优厚待遇,药大学子携女友扎根西部

发布时间:2021-07-22 浏览人数:250
    2021-07-22 00:00:00  

       转眼小暑已过,距离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覃海入职新单位的时间越来越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已经获得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深圳华大基因、南京计量监督检测院等多个offer的覃海,却毅然决然放弃了这些东部沿海高薪岗位,重新回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贵州,成为西部基层建设分子中的一员。

       岁月艰苦磨炼意志,辛勤奋斗圆梦大学

       覃海早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担任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第八党支部书记。平日工作细致认真的他,得到了周围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然而,很少有人会把这么一个阳光、温暖的大男孩与“贫穷”“艰苦”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可这恰恰是覃海童年的真实写照。

       1995年,覃海出生在贵州铜仁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共有5个孩子,他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和三个妹妹,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覃海的父亲小时候就迫于经济压力早早辍学,为了不让孩子重新经历自己曾经的遗憾,在覃海7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来到了县城,7口人挤在一个不到60平方米的出租房,靠着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集市上摆摊勉强维系生活。覃海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即便在最紧张的高考复习前夕,他也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去帮父亲收摊。父亲在前面拖着板车,他在后面用力推着,经常累得浑身湿透。

       苦难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锻炼。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覃海慢慢地磨炼着自己的意志。他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学习更加勤奋努力。每天晚上同寝室的同学都睡了,他还会默默打开自己的台灯,认真复习上课内容,伴着星空和明月汲取知识的力量。

       挑灯夜战的学习生活很苦很累,但是,每当想起父亲对自己学习上的鼓舞、为全家7口人的生计奔走之时,覃海“走出大山”的欲望便愈加强烈。

       2014年,覃海如愿以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贵州医科大学,为自己,也为全家开辟了一条走出大山的新路。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覃海考上大学的那一年,覃海的母亲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这让他一度有了放弃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但被父亲全力阻止。一边要给母亲看病,一边又要交学费。这可怎么办呢?

       据了解,2014年贵州当地下发了关于实施“精准扶贫”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后,覃海家被村委会提名上报,成为精准贫困户。覃海也顺利办理了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的后顾之忧。在国家的精准帮扶政策下,医疗保险报销了母亲高额的医疗费用。2016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覃海家庭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新的家园,家里经济情况也在一点点地改善。

       志存高远投身科研,不负青春创造佳绩

       2018年的夏天,覃海买了一张213元的火车硬座票,历经27个小时45分的颠簸,终于抵达了南京站。虽然路程艰辛,但憧憬与激动的心情消除了路途的劳累。覃海来到中国药科大学,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求学之路。

       “精业济群”是药大的校训,也是覃海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从车站出发的那一刻起,覃海的心中就已经暗暗下定决心:来到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就拥有了新的使命,自己必将竭尽所能,不辱使命。

       中国药科大学一直是覃海心中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雄厚的药学实力,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药学高层次人才。覃海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查缺补漏、按时复习。他还喜欢经常关注中国药科大学官网的学术动态,每天都会去访问官网,追踪最新的学术报告。

       “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应闭门造车,应该多和肿瘤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交流实验心得,了解别人在肿瘤的研究进展、实验设计方面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有效地推进自己的课题研究。” 覃海坦言。

       进入课题组以后,覃海因英语基础薄弱,文献阅读一度是卡脖子的大难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白天做实验,晚上静下心来看文献,每篇文献都仔仔细细去研读,慢慢地,他开始触摸到科研的乐趣,读文献也越来越顺畅。历时半年,他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2021年,又以第一作者在药学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一篇,同年6月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理智规划树长远目标,潜心钻研誓建设家乡

       2020年初,是覃海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他和女朋友袁娅琴一起,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南京这个东部城市定居,建立属于彼此的小家,然后一同奋斗,摆脱幼时经历的苦难,过上平凡而又幸福的简单生活。两人一同憧憬着平静却又不失甜蜜的未来。然而,父亲的突然去世改变了原本的计划。

       覃海清楚地记得,自己幼时父亲是如何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用单薄的身体和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支撑起他和一个姐姐、三个妹妹的全部教育支出,记得全家7口人挤在出租房里那段艰苦却充满温馨的爱的岁月,记得放学时父亲推着的板车,那车摇摇晃晃,却能足够坚强地面对严寒和风雨。平凡的少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平凡的父亲有着不平凡的毅力,这些无一不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教会他在逆境中坚强,在挫折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立志出乡关’不正是为了学成归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为西部的建设添砖加瓦吗?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走出思想上的大山。当我们真正地走出大山之后,再回到大山,去建设我们美丽富饶的绿水青山。这才是拥有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应有的理想。” 父亲临终前的话深深撼动了覃海的内心。

       覃海的初心是药大人的理想和信念,是那份责任和担当。犹豫良久,覃海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毕业后回到贵州,在那里继续他的抗肿瘤药物机制研究,造福家乡父老。

       告知女友袁娅琴后,她起初十分不理解。覃海没有放弃,他与袁娅琴进行了反复讨论。

       西部需要科学知识,西部需要有志青年。相较于一线城市,贵阳条件更为艰苦,工作压力也更大。在听完覃海与父亲的故事后,袁娅琴渐渐理解了覃海的那份坚持。“我决定了,跟他一起回去,投身西部建设。”袁娅琴说。

       覃海的导师、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奚涛教授很支持覃海的选择,“不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你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覃海做出了支援西部的决定,他注定不会平庸!”

       中国药科大学学工处处长杜文清表示,覃海的抉择是一种不一样的境界,值得我们钦佩。

来源:2021年7月16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通讯员:姜晨、姜佳彤、鲁羽桐  记者: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