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新时代儿童国学教育先锋:中国药大蒋忠华老师

2019-10-09 3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学越来越重视,参加国学培训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据了解,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蒋忠华,已连续三年在该校开办暑期公益国学班,为小朋友进行免费的国学培训。蒋老师开设的培训班,有口皆碑,反响良好,已成为小朋友和家长们最期待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品牌项目。于是,近期我们在中国药科大学的江宁校区对蒋老师进行了采访。国学和儿童国学教育成了我们这次对话的主题。

       问:您已经连续三年暑假开设公益国学班,能否谈一下您开设的初衷?

       答:说来话长。在03年上本科时,我们当时有门必修课叫《中国传统文化》。上课的老师是陆志东老师,他讲得特别好,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我。从那时开始,我就不断学习国学,立志要向陆老师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十几年的研读和沉淀,我对传统文化应该说有了一定的体悟和了解,于是摩拳擦掌觉得可以出来试试水,实现当时的愿望了。三年前正好机缘成熟,各方面支持的力量也很多,所以我就创立了中国药科大学暑期儿童公益国学班。

图片1.jpg

问:您从事于国学教育,那您对国学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比较复杂,每个人的看法可能都不太一样。但我的理解,国学就是让人成人而不仅仅成为某一种人的教育。而成人的根本是德行的培养。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德行。所以,国学的内涵与外延其实是很狭小的,并没有那么宽泛。现在很多人把围棋、茶艺、武术、古琴、书法什么东西都往国学里面装,搞成一锅炖、大杂烩,最后可能会稀释甚至替换掉它最核心的内容。这些东西好不好呢?当然是很好的。但都属于锦上添花,而根本的还是德行的培养。没有德行的“锦”,这些“花”再好再多都没有地方可以挂搭。我经常和学生们举例子,就像汪精卫和康生,一个诗词一流,一个书法超群,可最后他们作品的待遇如何呢?没有德行,一切归零。所以,国学的根本是成人而不仅仅成为某一种人。“德”的培养在逻辑上先于“才”的培养的,才是国学。

问:您认为要学好国学,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答:从根本上而言,国学是一种圣贤文化。要学习圣贤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个敬畏的态度。就像孔子说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面对圣贤的东西,我们有一分敬畏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敬畏就得十分利益。你如果没有这种东西,用现代科技理性来冰冷地解读圣贤的东西,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能发表很多学术文章,申请到很多课题,但是未必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完整意义的合格的人。所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说:“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而这个“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其实就是一种敬畏的态度。这一点非常关键。没有,你就可能接不上先贤的源头活水,再好的东西到你这里都没有多大作用。所以有些国学堂,要求学生每天上课前礼拜孔子的像,我是很赞同的。据考证,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经常礼拜孔子。连伏尔泰这么伟大的人物都这样敬畏孔子,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图片2.jpg

问:您选择的教材只是《论语》。为什么选《论语》,而不选其他教材呢?

答:中国古代的东西很多,但也是有差别和层次。有些是尽善不尽美,有些是尽美不尽善,而《论语》是尽善尽美的,它包含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论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源代码。如果用一个事物来形容,《论语》就是醍醐,不但好吃,也比较容易吸收。相对来说,《周易》、《老子》、《庄子》等难度就大一点,就像生酥,小朋友吃了可能暂时会消化不良。当然将来有机会,这些经典还是有必要去学习的。但目前我们培训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只能集中力量在《论语》上。另外,一些别的典籍,尤其一些童蒙养正的书,比如《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现在都非常普遍,小朋友一般都能接触到,我们再教就是重复了。所以不选择。

问:有许多人批评国学教育和儿童读经,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答:有些批判是有道理的。曾经有些搞国学教育的,比较极端,让孩子不要上学,整天读经。这肯定是不对的,批评他们也是应该的。但是也有许多批评是非常不合理的。比如,有的人说国学就是对经典“死记硬背”,是很原始粗鲁的教育。这种观点其实似是而非。实际上国学不只是死记硬背,还有许多其他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和有趣。另外,“死记硬背”也不应完全是一个贬义词。你想我们人学东西,无论学什么,哪一个不是从记忆开始?如果能记住,而且还是死死记住,这岂不是更好?没有记住哪来熟悉?没有熟悉,哪有熟能生巧?大家要知道,鲁迅、沈从文、老舍等都有私塾的经历,也都“死记硬背”过,可他们并没有变成书呆子,反而都成了一代文豪。这又怎么说呢?所以我感觉有点奇怪,为什么要拿“死记硬背”说事呢?让小朋友们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的内容,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今年国学班我教了李叔同的《春游》,有个小朋友4岁不到,有次和他父母去河边散步,微风在脸上非常舒服,他突然说到:“这真是‘春风吹面薄于纱’啊”。活学活用了。还有个小朋友才5岁,有天和妈妈聊天时突然说要给妈妈背“父母十重恩”,于是就从“怀胎守护恩”背到了“究竟怜悯恩”。背完以后对妈妈说,妈妈您生我养我非常不容易,我以后会好好爱您的,长大了要好好报答您,再也不惹您生气了。他妈妈听完以后,感动得不行,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后面还给我发了好长的文字。你看,我们实际上都低估了小朋友运用记忆储备的能力。这样的案例还很多。你教过你才会真正发现背诵的好处。另外,还有一些人批判国学是宣扬封建奴化思想。这也是非常严重的误解。国学里面的确有许多“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比如《礼记》和《弟子规》),告诉你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但它们最终的目的让你从变成一个有礼貌的人,一个能够约束自己的人,一个把自己从欲望和习气的控制下解脱出来的人。这又怎么会是封建奴化思想呢?事实上我们当今社会正最缺少这样的人。香港这次修例的事件已经充分警示我们,人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度的,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能做什么更重要。而在这方面正是国学大有可为的地方。所以不可以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给国学扣大帽子。

问:您认为您从事国学教育的优势是什么?

答:优势不敢说,但特点还是有的。首先,我博士论文写的是和儒家有关的选题,在大学里面又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应该来说国学的学术素养还可以,对于学术界的情况比较了解,算是科班出身。另外,经过几年的办学,总结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经验,尤其在和小朋友们“斗智斗勇”这方面更是颇有心得。比如,怎么调动小朋友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每天早起早睡,怎么鼓励小朋友回家做家务给父母洗脚、在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东西,怎么把握“恩”与“威”的尺度,让小朋友对老师“爱恨交加,欲罢不能”等等,我都有自己的方法。目前来说这些方法都屡试不爽,小朋友们非常受用,家长也很喜欢。每次国学班结课的时候,小朋友都会很舍不得我,有的不停地掉眼泪,有的紧紧抱着我。这让我既有成就感,又感动不已。所以若说优势,和一般的学者相比,我的实战性应该更强,更懂得运用一些心理技巧达到教学目的,自己也容易走进小朋友的心里去。而和一般的儿童国学老师相比,我的学术功底可能稍微扎实点,思维和视野或许更开阔点。

问:您国学教育的实质效果怎么样?

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品德和气质的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熏修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成果的。我们现在做的就给他们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所以要有耐心,不能要求马上看到什么效果。太急功近利,可能会适得其反。家长让小朋友们学钢琴、舞蹈或围棋,几十个课程下来很快就能看到明显进步。可是国学教育不一样,你不能说几十个国学课程下来,小朋友很快就能成为君子淑女。这个不太可能。但上一段时间的课,小朋友能背诵一些经典章句,改变一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这是非常普遍的。每年暑假我们的国学班,经过三星期的课程,一般的小朋友都能背诵三四章论语和几十首古诗词,而且是滚瓜烂熟的那种。而在生活上,以前不爱分享的,现在会学着去分享;以前从不干家务的,现在会积极主动去做;以前吃饭特别慢,要剩菜剩饭的,又要看电视玩手机的,现在回去以后都会改掉。甚至许多小朋友在吃饭时坚持“长者先,幼者后”,父母长辈不动筷子,他们就不动,而且还告诉别的小朋友也应该这样子。家长们看到这些都非常欣慰,不断发来一些感恩的话,或给我们送一些礼物。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所以若说效果,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做得非常不错的。

问:听说您还给大学生上传统文化的课。您认为给小朋友上课和给大学生上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小朋友们更纯粹,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一般不会问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而大学生更功利点,机心也更多一些,上课认为有用的就听,认为作用不大的会选择性忽视,该做作业的做作业,该听歌的听歌,管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相对而言,小朋友更好教。当然,正因为这样,老师的责任更大,教得不好也更容易误人子弟。

图片3.jpg

问:您对国学商业化怎么看。

答:付出获得回报,这是应该的。就像古代私塾,都是要交钱的。甚至孔子在收学生的时候,也会让他们拿干肉当学费。国学商业化,无可厚非。但现在有些搞国学培训的,居然还有连锁和加盟。这可能就不太合理。因为和一般商业产品不同,国学教育讲究感化,注重言传身教。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老师去教,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样子话,你怎么加盟呢?你加盟的教育还能保证同样的效果么?这就非常难说。所以这种形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国学教育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工业产品,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的东西。这种东西很难复制。所以,在我创立的国学班上,所有课都是我亲自教。我既是校长,也是老师和班主任。虽然比较辛苦,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图片4.jpg

问:您认为新时代国学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答:先说挑战吧。现代资讯比较发达,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多元,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我们输出的少而引进的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压缩国学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的机遇更多。首先,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你看这话多好多重要啊。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富裕后,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最后,自08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后,你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这些都是国学发展的大好机遇。

问:您对国学的将来期望是什么?

答:希望国学能够全面复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学的复兴当中来。

问:谢谢蒋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答:也非常感谢您!

结语:蒋老师目光如炬,思维严谨,言谈亲切又富有感染力。通过和蒋老师的交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于国学的崇敬和热爱,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情怀。像蒋老师这样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他人服务,而不仅仅是关注论文、课题和职称的老师,应该成为我们当今象牙塔里许多老师的榜样和楷模。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复兴,不但需要有知识的人,更需要知行合一的人。


来源:2019年9月23日  人民政协网